新闻事件 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新闻事件 > 正文

学校建设8门国际化课程顺利开课

发布时间:2023-09-17  发布者: 点击阅读数:

(通讯员 张俊)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科教兴国战略、人才强国战略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其实施路径,成为高校教育、科技和人才工作的基本遵循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,科技创新速度加快,对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。

为迎接新时代新挑战新任务,学校积极建设国际化教育资源,致力营造开放、多元、具有全球视野的学术环境,进一步提升工程领域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。校研究生院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合作,引进“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计划项目”。围绕一流学科建设和申博学科建设,精心设置专业课程,将国际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,将项目式教学过程贯穿整个 教育过程,构建“一课双师”教学模式。协力搭建双向交流平台,让国际顶尖教授与师生进行互动,实现创新、教育、人才的相互衔接。

 

高质量推进理工学科建设,探索国际领先教育模式

学校一直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,坚定地实施质量强校战略,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创新模式。学校从“理念”破 局,聚焦研究生教学改革,发扬“化育天工”教学文化。在2023年,成功建设8门前沿交叉学科专业课程,这些课程覆盖了备受 关注的新兴交叉学科领域,包括知识产权、生物、化学、人工智能、环境工程等。课程邀请来自牛津大学、加州大学、卡耐基梅 隆大学等一流学府终身教授执教,旨在打造集学、研、创、用于一体的课程模式,鼓励学生在多个学科领域之间进行深入探索,  培养他们跨学科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。

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课程选择,还提升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。通过引入世界级教授、课程等教学资源,不 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国际化的学术体验,还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催化剂,推动学校研究生教学模式变革。


六大学院协同建设国际化课程,促进跨学科合作与多元化学术交流

本学期开设7门国际化课程:化学与生物学中的药品研发,生产及疗效研究,生物材料与生物纳米技术,有机化学:分子结构、反应和合成,仿生纳米材料工程研究:表面润湿性,新能源革命:环境工程与可再生能源调研探究,人工智能核心课程——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,编程与算法在Python中的应用,由化工与制药学院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、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、机电工 程学院、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(人工智能学院)协同建设,再加上上学期法商学院知识产权法课程顺利开设,本年度共计近千  名研究生参与国际化课程学习。

这些课程由相关学科协同建设,知识体系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,课程内容反映了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,为学生学习和研究创 造了跨学科合作和多元化学术交流的良好氛围。

 

注重学生参与度,提高课堂实效

各门国际化课程的设计,在传统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构和完善,打破了传统教与学的思维模式局限。课程将学、研、创、用融为一体,重视课程知识前置学习以及实境操作,以真实案例驱动教学,实操对应相关知识结构,帮助学生利用数据结构解决实际问题。

负责教授《仿生纳米材料工程研究:表面润湿性》课程的教授表示:这门课程的设计主要分为两个关键部分,即。在部分,我们注重前置知识的教授,包括介绍和分析各种生物物种表面的特性、表面润湿的基本 原理、自然表面异常的润湿行为,以及天然和合成超疏水表面的设计等。而在‘研’部分,我们强调实际操作的模块,每个知识点都有大量的实验案例,通过案例形式的讲授来加深学生的理解。

对于绝大多数参加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说,这次学习是一次在短时间内挑战自己学习能力的尝试。助教老师表示:学生们感觉学习内容非常密集,每天都处于吸收知识和自我反馈学习的过程中。尽管有些学生在外语方面遇到了一些挑战,但他们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,并通过与教授的深入互动来克服语言障碍。

目前,学校合作的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计划项目正顺利实施。部分国际化课程已完成教学;部分课程正稳步开展教学,学生逐渐适应国际化课程的教学模式;部分课程也将陆续开课。

后续,研究生院将继续为学院研究生教育做好服务,协力培养具有科技创新精神、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交叉领域拔尖创新人才。也将继续努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,为学校一流学科建设、申博、学科评估等提供重要支撑,助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。

(审稿 熊伦)